按揭利息H+1.3%,現金回贈高達 1.2%,保證全城最高!
宅谷獨家優惠
計劃一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 0.45%+1300
適用於新居屋
計劃二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高達 1.2%
適用於一手及二手私樓
計劃三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高達 1.2%
適用於轉按套現
銀行特別按揭計劃
劏房、無稅單的自僱人士、
債務整合、資產審批(適合收入不足人士)、唐樓、村屋等等

WhatsApp 查詢回贈

劉小姐
6332 2553
最新優惠
新居屋按揭,準業主預先Whatsapp登記可享有額外宅谷回贈。
即時查詢 6332 2553 (劉小姐)
或直接Click以下Whatsapp登記:
新居屋
6332 2553
新居屋及綠置居按揭,利息低至H+1.3%,現金回贈0.45%+1300,新居屋按揭,準業主預先Whatsapp登記可享有額外宅谷回贈,直到4家專門承造居屋銀行,不經第三方,歡迎比較實際回贈金額,自2000年開始,經我們轉介處理已超過45000宗。
新聞資訊 > 按揭新聞 返回
瀏覽人次:1819
按揭新聞
【預算案聚焦】人人有盼望 庫房幫到我 盼增供樓利息扣稅額
2023年2月22日 (文匯報)
基層中產各有各苦 各行各業各有需求

香港特區政府新年度財政預算案今日出爐,全港市民對預算案「一人有一個願望」,期待特區政府善用庫房儲備,扶助不同階層市民及重災行業從谷底反彈,再譜香港不朽樂章。香港文匯報追訪不同階層人士及行業代表,探討疫後再起飛的需要。有基層貧苦大眾疫境自食其力,寧慳自己也要給子女有求學向上流的教育機會,不求不勞而獲,只望政府扶持基層學童用知識改變命運;作為香港中堅力量的中產,供樓供車供養父母子女壓力沉重,期望預算案加大免稅額,分享經濟成果;百廢待興的旅遊業缺人、缺車、缺錢,期望獲直接資助或提供低息擔保計劃,助行業申請貸款重啟業務,以配合「香港,你好!」全球宣傳計劃。 ◆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、吳健怡

中產:增父母子女免稅額更實際

「中產,講就好聽,其實兩頭唔到岸,未有錢到買嘢唔使睇價錢,但又未窮到合資格申請公屋和其他社會福利,好多嘢都要靠自己。」34歲的陳先生在一間直資中學擔任教師,與任職公務員的妻子育有一對分別4歲和2歲的子女,每月家庭總收入8萬元,但開銷亦不菲,每逢糧尾全家只剩1萬元,「好耐無去旅行。」由於住所沒地方給外傭住,故一直無法聘用外傭。對有消息指今份預算案將提供聘用外傭的免稅額,陳先生說:「情願政府加大父母及子女的免稅額。」

陳家月入8萬元看似不俗,但當扣除開支後,就發現「掹掹緊」。他向香港文匯報細數家庭的每月開支,「供樓1.5萬元,子女的讀書費、尿布奶粉等相關花費約2萬元。我們與外父外母住,兩位老人家每月睇醫生及藥物等相關費用約1萬元,再加上全家人的保險費一年10萬元、每月需支付幾千元,這些必要開支加起來約5萬元,還沒有計伙食、購物等生活開支。」

「外傭唔係話請就請」

過去的預算案都有退稅安排,但對陳先生來說只是杯水車薪,「夫婦兩人退得2萬元。」有消息指,今年預算案推出聘用外傭的免稅額,會否吸引陳先生請外傭?他說:「請外傭唔係話請就請,一來我哋無地方畀佢住,二來請外傭與否好睇與家庭磨合度,我哋唔係太適合請『姐姐』。」

他認為加大供養父母及子女的免稅額,以及提供子女教育津貼更實際,「女兒讀幼兒園,我與太太都要上班,兩位老人家又沒法接送,女兒上下課也要校車,費用唔少。現時女兒有報讀英文補習班及學習跆拳道,每月2,000多元,等她大了之後肯定亦希望報更多興趣班,加上兒子下年即將報讀幼兒園,子女學習方面的花費將翻倍。」

盼增供樓利息扣稅額

從事地盤測量師的邱先生月入約4萬元,目前有份負擔父母的供樓費用,加上家用、水電費及供車的費用,每月開銷約1.3萬元。由於預備明年9月與女朋友擺酒結婚,酒席及婚紗等雜費估計共25萬元,令邱先生倍感壓力,「正在努力籌錢,再加上供車供樓的壓力,要盡全力慳錢,減少非必要開支。」他目前每月把個人開支控制在2,000元內,「外出食飯都花不少錢,平時都是自己帶飯。」婚後,他們也會與家人住,「搬出去就意味要負擔兩邊的供樓及租樓費用,吃不消。」

以往預算案對他幫助最大的是退稅及消費券,他希望今年能繼續退稅,「派一筆過的消費券較好,而基層與中產人士最大的差別在供樓方面,政府要幫助供樓的人士,因為現時供樓按揭利息上升,可考慮增加供樓利息扣稅額。」 ◆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

基層:若有糖派用在子女身上

3年前帶同兒女來港與丈夫團聚的丁女士,全家居於太子一個僅百多方呎的劏房單位,月租卻高達5,000元,「之前住劏房更細,得60呎,租金3,000元,女兒不論做功課,抑或吃飯都在床上,長遠不利於身心發展,所以在前年搬到現在的劏房。」一對子女背負全家脫貧的希望,若財爺有糖派,她最期望能用於子女身上。

丁女士的丈夫患有慢性腎衰竭,每天都要接受4次的「洗腎」,每次歷時45分鐘,因此沒有辦法外出打工,「香港的醫療福利已經好好,政府又提供傷殘津貼,為基層市民雪中送炭,減輕我們的經濟壓力。」

她形容,香港是個溫暖的大家庭,疫情期間她曾確診,獲不少街坊和社工幫助。

由於丈夫無法打工,家庭開支全靠丁女士任職保安員賺取14,500元月薪支撐。她每天工作12小時,為了節省開支,每日三餐都是自家飯,每天早上都會提前1小時起床,為女兒做早餐及午餐。

指資助條件辣 難領取

她的兒子在廈門市華僑大學攻讀土木工程系。由於兒子一直在內地讀書,並沒有在香港完成高中課程,未符合「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」的申請條件,沒辦法領取該計劃的資助,學費負擔不輕。

丁女士無奈地表示,曾經多次去信特區政府,希望解除該計劃的部分申請限制,得到的回覆是「硬性條件,沒有辦法改變」。她說:「囝囝好孝順,他為了減輕家庭負擔,曾考慮高中畢業後投入社會工作,但是我都勸他,只有讀書才有出路,我省吃儉用都要供阿仔讀書。」

丁女士每月給兒子1,700元生活費,以及每年3萬元的學費和住宿費,這是丁女士最大筆開支,她說:「政府一直鼓勵市民北上發展,但是為什麼在支援上,要設立這麼多條條框框?這樣真的令基層市民很吃力。」她希望特區政府多關注在內地求學或者就業的港人,研究相應政策措施和資金資助,方便他們在內地學習、就業及生活。

「真沒辦法才想政府伸出援手」

至於在港升讀中學的女兒,丁女士也十分擔心其學業,「現在她讀中一,目前在教會補課,她想投考香港的大學,日後肯定要去專門的補習班補習,才跟得上課程。」她希望政府多扶助基層家庭學生的發展,例如提供更多學習空間、語言學習班、課外活動等,協助弱勢社群在成長過程中積極向上流動。

生活的壓力沒有磨滅基層市民的骨氣,丁女士說:「香港每一個行業都是很辛苦的,不能因為我們是基層市民,而依賴政府的幫助。我會先自食其力,如果真的沒有辦法,才希望政府和社會伸出援手。」 ◆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