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揭利息H+1.3%,现金回赠高达 1.2%,保证全城最高!
宅谷独家优惠
计划一
低至H+1.3%
按揭现金回赠 0.45%+1300
适用於新居屋
计划二
低至H+1.3%
按揭现金回赠高达 1.2%
适用於一手及二手私楼
计划三
低至H+1.3%
按揭现金回赠高达 1.2%
适用於转按套现
银行特别按揭计划
劏房、无税单的自雇人士、
债务整合、资产审批(适合收入不足人士)、唐楼、村屋等等

WhatsApp 查询回赠

刘小姐
6332 2553
最新优惠
新居屋按揭,准业主预先Whatsapp登记可享有额外宅谷回赠。
即时查询 6332 2553 (刘小姐)
或直接Click以下Whatsapp登记:
新居屋
6332 2553
新居屋及绿置居按揭,利息低至H+1.3%,现金回赠0.45%+1300,新居屋按揭,准业主预先Whatsapp登记可享有额外宅谷回赠,直到4家专门承造居屋银行,不经第三方,欢迎比较实际回赠金额,自2000年开始,经我们转介处理已超过45000宗。
新闻资讯 > 按揭新闻 返回
浏览人次:1820
按揭新闻
【预算案聚焦】人人有盼望 库房帮到我 盼增供楼利息扣税额
2023年2月22日 (文汇报)
基层中产各有各苦 各行各业各有需求

香港特区政府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今日出炉,全港市民对预算案「一人有一个愿望」,期待特区政府善用库房储备,扶助不同阶层市民及重灾行业从谷底反弹,再谱香港不朽乐章。香港文汇报追访不同阶层人士及行业代表,探讨疫后再起飞的需要。有基层贫苦大众疫境自食其力,宁悭自己也要给子女有求学向上流的教育机会,不求不劳而获,只望政府扶持基层学童用知识改变命运;作为香港中坚力量的中产,供楼供车供养父母子女压力沉重,期望预算案加大免税额,分享经济成果;百废待兴的旅游业缺人、缺车、缺钱,期望获直接资助或提供低息担保计划,助行业申请贷款重启业务,以配合「香港,你好!」全球宣传计划。 ◆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弦、吴健怡

中产:增父母子女免税额更实际

「中产,讲就好听,其实两头唔到岸,未有钱到买嘢唔使睇价钱,但又未穷到合资格申请公屋和其他社会福利,好多嘢都要靠自己。」34岁的陈先生在一间直资中学担任教师,与任职公务员的妻子育有一对分别4岁和2岁的子女,每月家庭总收入8万元,但开销亦不菲,每逢粮尾全家只剩1万元,「好耐无去旅行。」由於住所没地方给外佣住,故一直无法聘用外佣。对有消息指今份预算案将提供聘用外佣的免税额,陈先生说:「情愿政府加大父母及子女的免税额。」

陈家月入8万元看似不俗,但当扣除开支后,就发现「掹掹紧」。他向香港文汇报细数家庭的每月开支,「供楼1.5万元,子女的读书费、尿布奶粉等相关花费约2万元。我们与外父外母住,两位老人家每月睇医生及药物等相关费用约1万元,再加上全家人的保险费一年10万元、每月需支付几千元,这些必要开支加起来约5万元,还没有计伙食、购物等生活开支。」

「外佣唔系话请就请」

过去的预算案都有退税安排,但对陈先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,「夫妇两人退得2万元。」有消息指,今年预算案推出聘用外佣的免税额,会否吸引陈先生请外佣?他说:「请外佣唔系话请就请,一来我哋无地方畀佢住,二来请外佣与否好睇与家庭磨合度,我哋唔系太适合请『姐姐』。」

他认为加大供养父母及子女的免税额,以及提供子女教育津贴更实际,「女儿读幼儿园,我与太太都要上班,两位老人家又没法接送,女儿上下课也要校车,费用唔少。现时女儿有报读英文补习班及学习跆拳道,每月2,000多元,等她大了之后肯定亦希望报更多兴趣班,加上儿子下年即将报读幼儿园,子女学习方面的花费将翻倍。」

盼增供楼利息扣税额

从事地盘测量师的邱先生月入约4万元,目前有份负担父母的供楼费用,加上家用、水电费及供车的费用,每月开销约1.3万元。由於预备明年9月与女朋友摆酒结婚,酒席及婚纱等杂费估计共25万元,令邱先生倍感压力,「正在努力筹钱,再加上供车供楼的压力,要尽全力悭钱,减少非必要开支。」他目前每月把个人开支控制在2,000元内,「外出食饭都花不少钱,平时都是自己带饭。」婚后,他们也会与家人住,「搬出去就意味要负担两边的供楼及租楼费用,吃不消。」

以往预算案对他帮助最大的是退税及消费券,他希望今年能继续退税,「派一笔过的消费券较好,而基层与中产人士最大的差别在供楼方面,政府要帮助供楼的人士,因为现时供楼按揭利息上升,可考虑增加供楼利息扣税额。」 ◆香港文汇报记者 张弦

基层:若有糖派用在子女身上

3年前带同儿女来港与丈夫团聚的丁女士,全家居於太子一个仅百多方尺的劏房单位,月租却高达5,000元,「之前住劏房更细,得60尺,租金3,000元,女儿不论做功课,抑或吃饭都在床上,长远不利於身心发展,所以在前年搬到现在的劏房。」一对子女背负全家脱贫的希望,若财爷有糖派,她最期望能用於子女身上。

丁女士的丈夫患有慢性肾衰竭,每天都要接受4次的「洗肾」,每次历时45分钟,因此没有办法外出打工,「香港的医疗福利已经好好,政府又提供伤残津贴,为基层市民雪中送炭,减轻我们的经济压力。」

她形容,香港是个温暖的大家庭,疫情期间她曾确诊,获不少街坊和社工帮助。

由於丈夫无法打工,家庭开支全靠丁女士任职保安员赚取14,500元月薪支撑。她每天工作12小时,为了节省开支,每日三餐都是自家饭,每天早上都会提前1小时起床,为女儿做早餐及午餐。

指资助条件辣 难领取

她的儿子在厦门市华侨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系。由於儿子一直在内地读书,并没有在香港完成高中课程,未符合「内地大学升学资助计划」的申请条件,没办法领取该计划的资助,学费负担不轻。

丁女士无奈地表示,曾经多次去信特区政府,希望解除该计划的部分申请限制,得到的回覆是「硬性条件,没有办法改变」。她说:「囝囝好孝顺,他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曾考虑高中毕业后投入社会工作,但是我都劝他,只有读书才有出路,我省吃俭用都要供阿仔读书。」

丁女士每月给儿子1,700元生活费,以及每年3万元的学费和住宿费,这是丁女士最大笔开支,她说:「政府一直鼓励市民北上发展,但是为什么在支援上,要设立这么多条条框框?这样真的令基层市民很吃力。」她希望特区政府多关注在内地求学或者就业的港人,研究相应政策措施和资金资助,方便他们在内地学习、就业及生活。

「真没办法才想政府伸出援手」

至於在港升读中学的女儿,丁女士也十分担心其学业,「现在她读中一,目前在教会补课,她想投考香港的大学,日后肯定要去专门的补习班补习,才跟得上课程。」她希望政府多扶助基层家庭学生的发展,例如提供更多学习空间、语言学习班、课外活动等,协助弱势社群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向上流动。

生活的压力没有磨灭基层市民的骨气,丁女士说:「香港每一个行业都是很辛苦的,不能因为我们是基层市民,而依赖政府的帮助。我会先自食其力,如果真的没有办法,才希望政府和社会伸出援手。」 ◆香港文汇报记者 吴健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