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揭利息H+1.3%,現金回贈高達 1.2%,保證全城最高!
宅谷獨家優惠
計劃一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 0.45%+1300
適用於新居屋
計劃二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高達 1.2%
適用於一手及二手私樓
計劃三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高達 1.2%
適用於轉按套現
銀行特別按揭計劃
劏房、無稅單的自僱人士、
債務整合、資產審批(適合收入不足人士)、唐樓、村屋等等

WhatsApp 查詢回贈

劉小姐
6332 2553
最新優惠
新居屋按揭,準業主預先Whatsapp登記可加碼額外$300現金回贈
即時查詢 6332 2553 (劉小姐)
或直接Click以下Whatsapp登記:
新居屋
6332 2553
新居屋及綠置居按揭,利息低至H+1.3%,現金回贈0.45%+1300,新居屋按揭,準業主預先Whatsapp登記可加碼額外$300現金回贈,直到4家專門承造居屋銀行,不經第三方,歡迎比較實際回贈金額,自2000年開始,經我們轉介處理已超過45000宗。
新聞資訊 > 按揭新聞 返回
瀏覽人次:1856
按揭新聞
辣招不撤難救市 那堪派糖又縮水
2023年2月23日 (東方)
進入後疫情時期,環球經濟仍然不明朗,香港作為外向型細小經濟體,外圍有任何風吹草動都無法獨善其身。在經濟欲興未興之際,現屆政府發表首份《財政預算案》,美其名曰「中間偏鬆」,實際上對激活經濟疲軟無力。在財赤高達1,400億元的背景下,派糖名正言順大縮水,包括備受關注的消費券金額減半;至於樓市辣招依然不肯撤,只作微調減辣,對跌跌不休的樓市振興乏力。

唱淡財政 管理期望

受疫情及賣地收入大減所累,抗疫開支增加,地價和印花稅收入均較預期少,2022/23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訂預算為6,038億元,較原來預算低15.7%,即1,121億元;預計2022/23年度綜合赤字為1,398億元;財政儲備在今年3月31日預計為8,173億元。「千億財赤」吹了多時,市民早就有了心理準備,加上行會召集人亟力反對續派消費券,部分官員亦加入「唱淡」,在大玩「期望管理」下,如今財爺將消費券金額減半至5,000元並分兩期發放,部分市民可能已經收貨。

香港過去長期有盈餘,所謂財赤大都是「狼來了」的伎倆,今年真正面對千億財赤,減少派糖自是理直氣壯。但正如財爺自己所說,整體公共財政並非看一年兩年,而是整個周期全面地看,本港經濟前景隨着中港全面通關而變得正面,預料全年經濟會回復正增長,增幅介乎百分之3.5至5.5;而且目前的零售及出口市道仍然較差,派消費券有望提振經濟,利多於弊。

既是如此,為何不大手筆派多一點呢?須知消費券對於絕大部分打工仔來說是甘霖雨露,基層更是靠此支撐生活,可見這筆錢絕非如某些權貴所說「燒煙花」浪費資源,而是救命稻草。何況整體派糖規模大縮水,豈止消費券減半,綜援及長生津等只獲額外發放多半個月,沒有了「出雙糧」這支歌仔唱;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減上限由一萬元減至6,000元;物業差餉亦只寬減首兩季等。不僅基層失望,中產同樣近乎沒有得益。凡此種種,皆證明高官生活離地,看不到民生維艱。

須知香港百物騰貴,單是兩電大幅加價必然加劇通脹,打工仔薪金增長卻似有還無,基層固然「求財若渴」,中產生活同樣好不了多少。事實上,中產向來最被政府所忽視,社會福利最少,退休保障嚴重不足,只能寄望港府寬減薪俸稅、差餉等聊勝於無。現在連這些僅餘的「福利」都被砍去大半,難怪中產慨嘆交稅到底為了甚麼?

微調稅階 無助托市

當然,在港府事先張揚大唱淡風之下,派糖縮水已可預期,但拒絕撤銷樓市辣招,只肯微調減辣,則由地產業界到買家都只能搖頭嘆息。當局表示,即日起調整首置印花稅稅階,目的是減輕一般家庭首次購置自住物業,特別是中小型單位的負擔,最多可節省兩至三成稅款。樓價愈低,稅率減幅愈大。

表面看,這也算是一項「德政」,問題是,港府言必稱「自由市場」,理應實行不干預原則,樓市辣招只應是一時之策,不應長久存在,惟港府由2010年開始推出樓市辣招,冀短期壓抑當時樓價,至今已踏入第13個年頭。由於市民對住屋需求屬剛性,本港面對土地供應不足、利率長期偏低等因素影響下,樓價仍輾轉向上,直到去年樓市轉升為跌,並非辣招收效,而是環球市況令市民對經濟前景沒有信心。儘管今年有中港通關的利好因素,但觀乎內地收緊銀根,阻止資金外流,本港移民潮又方興未艾,出生率連連下跌;美國加息周期未完,負面因素顯然比利好因素多。兩大測量師行不約而同看淡今年樓市,預計住宅樓價再跌5%至一成,原因正在於此。

更須指出,去年樓宇買賣宗數按年大跌38%至59,619宗,創1996年有紀錄以來新低;合約總值亦重挫四成至5,545億元。而截至2022年第四季末,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按季狂飆22倍,達到12,164宗,為2005年第一季度以來近18年新高,涉及金額則由去年第三季的30.06億元暴增21倍至662.52億元,創自2003年第四季度的最高水平。這些數字透露出危險訊息,樓市一旦繼續下行,過去兩三年高位入市的負資產勢難翻身。

春江水寒鴨先知。港府去年賣地收入大減,近期更有多幅地皮流標,已知地產業界不看好前景。外界都預期港府因時制宜,撤辣救市,惟高官一味畏首畏尾,微調對托市作用微乎其微;何況香港樓市畸形,愈跌愈乏人問津,愈跌愈無人敢入市,港府以為樓價下滑有助市民上車,只是一廂情願。

巧婦難為無米炊,但在港官瞻前顧後、不敢作為下,有米無米,市民都要自求多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