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揭利息H+1.3%,現金回贈高達 1.2%,保證全城最高!
宅谷獨家優惠
計劃一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 0.45%+1300
適用於新居屋
計劃二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高達 1.2%
適用於一手及二手私樓
計劃三
低至H+1.3%
按揭現金回贈高達 1.2%
適用於轉按套現
銀行特別按揭計劃
劏房、無稅單的自僱人士、
債務整合、資產審批(適合收入不足人士)、唐樓、村屋等等

WhatsApp 查詢回贈

劉小姐
6332 2553
最新優惠
新居屋按揭,準業主預先Whatsapp登記可加碼額外$300現金回贈
即時查詢 6332 2553 (劉小姐)
或直接Click以下Whatsapp登記:
新居屋
6332 2553
新居屋及綠置居按揭,利息低至H+1.3%,現金回贈0.45%+1300,新居屋按揭,準業主預先Whatsapp登記可加碼額外$300現金回贈,直到4家專門承造居屋銀行,不經第三方,歡迎比較實際回贈金額,自2000年開始,經我們轉介處理已超過45000宗。
新聞資訊 > 按揭新聞 返回
瀏覽人次:416
按揭新聞
拆息全線超5厘 P恐加1/4厘
2023年6月20日 (文匯報)
業內:美息近見頂 料影響樓市不大

港銀體系結餘跌至14年新低,港元拆息敏感度大大提升。臨近半年結下,港元拆息大幅飆升,昨全線升穿5厘,其中隔夜拆息升56點子至5.44179厘,為2007年以來最高,並超越同年期美息水平。與供樓按息相關的一個月拆息升至5.02821厘,連升9個交易日,為去年12月6日以來新高。有分析認為,當拆息持續高於按息水平,銀行或因資金成本受壓而需要上調最優惠利率(P),加幅料介乎0.125厘至0.25厘,但相信即使加P對樓市影響亦不大。◆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、黎梓田

美聯儲上周維持息不變,一眾港銀亦按兵不動未有加P,不過在臨近半年結,市場銀根緊缺下,港元拆息昨全息扯高,其中1星期及2星期拆息分別升至5.01191厘及5.02185厘,反映銀行資金成本的3個月拆息5.02679厘,較上個交易日升5.6點子,是去年12月底以來最高。長息方面,半年期報5.04298厘,1年期報5.13119厘。截至昨晚7時半,港匯報7.8173。

短期隔夜拆息或高見5.1厘

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指,6月19日是美國公眾假期,聯匯制度下港元拆借活動亦相應減少,加上臨近半年結,港元資金需求較強;隔夜拆息料將續強,1個月及3個月拆息於6月底將高見5.1厘,隨後走勢則視乎聯儲局議息會議結果。他又預計,美聯儲於7月及9月分別加0.25厘,港銀亦大機會跟隨上調最優惠利率(P),每次上調幅度約0.125厘。

星展(香港)經濟研究部經濟師謝家曦更認為,現時本港銀行體系總結餘較2019年的加息周期更低,中美息差又收窄,若聯儲局7月加息0.25厘,本港P也會調高0.25厘。

體系結餘插至450億易波動

中原按揭董事總經理王美鳳表示,在利率正常化過程下,現時銀行體系結餘已跌至約450億元,結餘對比之前幾千億水平明顯收縮促使拆息波動性較大,加上現時臨近半年結,港元需求有所增加,拆息較易上升,加快拉近與美息水平。不過,她相信待季節性因素過後,拆息將會有所回落。

美國重啟本輪加息周期後,迄今共加息10次,累計加5厘,港P累加4次,加幅僅0.75厘。王美鳳指參考往績,以往當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上調至現時5厘至5.25厘,港P已升至8厘水平,不過是次本港加息周期較歷年溫和,現時P主要為5.75厘至6厘,惟提醒當拆息持續高於按息水平,不排除銀行或因資金成本受壓而需要追加息率,然而即使追加P,料幅度仍然溫和,加幅料約0.125厘。

若P加0.25厘 月供多422元

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稱,現時銀行體系結餘約450億元,而美國最快下月恢復加息以降低通脹,港美息差或將進一步擴闊,一個月拆息仍會繼續維持高水平,並將繼續高於H按封頂息率一段時間,港銀視乎自身資金成本及公司策略,仍有機會於下次美聯儲議息加P。假設承造按揭300萬元,還款期30年期,以H按封頂3.5厘計,每月供款13,472元,如果港P加0.25厘,每月按揭則要供多422元。曹德明提醒有意置業的人士在置業貸款時要小心管理利率風險,衡量自身可承擔風險才入市。

王美鳳認為,由於估計港銀追加息率之幅度有限,因此息率因素對樓市影響不大。她亦提到,雖然拆息近日趨升,然而供樓人士無論使用H按或P按都仍未有受實質影響,因為H按已觸及封頂息,若日後銀行追加P,則屆時大眾使用H按或P按的供樓利息均受影響增加。

利嘉閣研究部主管陳海潮也認為,息口與樓價升跌無絕對關係,今次樓價較為敏感,是因為美息加息步伐較急,令本港打破過往長期低息狀況,令到市場轉為觀望審慎。同時,疫情後也要觀察經濟恢復的狀況,相信再加息對市場的影響未必如預期般大,美國再加息一兩次就會見頂,明年有減息可能性,令到準買家能夠預期未來的供樓壓力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