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揭利息H+1.3%,现金回赠高达 1.2%,保证全城最高!
宅谷独家优惠
计划一
低至H+1.3%
按揭现金回赠 0.45%+1300
适用於新居屋
计划二
低至H+1.3%
按揭现金回赠高达 1.2%
适用於一手及二手私楼
计划三
低至H+1.3%
按揭现金回赠高达 1.2%
适用於转按套现
银行特别按揭计划
劏房、无税单的自雇人士、
债务整合、资产审批(适合收入不足人士)、唐楼、村屋等等

WhatsApp 查询回赠

刘小姐
6332 2553
最新优惠
新居屋按揭,准业主预先Whatsapp登记可享有额外宅谷回赠。
即时查询 6332 2553 (刘小姐)
或直接Click以下Whatsapp登记:
新居屋
6332 2553
新居屋及绿置居按揭,利息低至H+1.3%,现金回赠0.45%+1300,新居屋按揭,准业主预先Whatsapp登记可享有额外宅谷回赠,直到4家专门承造居屋银行,不经第三方,欢迎比较实际回赠金额,自2000年开始,经我们转介处理已超过45000宗。
新闻资讯 > 按揭新闻 返回
浏览人次:2731
按揭新闻
私楼潜在供应10.9万伙创新高
2024年2月3日 (文汇报)
团结基金吁「撤辣」:未来几年都有去库存压力

特区政府过去积极觅地建屋取得成效。房屋局昨日公布,截至去年底,未来3至4年一手私楼潜在供应约10.9万伙,创有纪录新高,按季增2,000伙。10.9万伙潜在供应中,其中落成但未售出货尾约2.03万伙,按季增加2,000个,同创房屋局报告有纪录以来近二十年新高。有业界人士指出,发展商销售步伐减慢,但起楼速度未有变慢,可能推升一手私楼潜在供应量至超过11万伙。团结香港基金认为,经济大环境未见好转,楼市未来几年都有去库存压力,建议政府进一步「减辣」甚至「撤辣」。◆香港文汇报记者 黎梓田

根据房屋局数字,截至去年12月底,兴建中未售出单位约7.1万个;位处熟地可随时动工单位约1.8万个。而值得留意的是现楼「货尾」单位增至2.03万个,按季增加2,000个,创房屋局报告有纪录以来近二十年新高。在地产界,向有货尾单位数量超过2万个即是跌入「危险线」之说,换言之,最新货尾数字显示香港楼市已处於「危险」状况。而按目前每年新盘吸纳量约1.3万伙计算,就算政府停止所有新批项目,现时潜在供应的10.9万伙,也够市场卖8.4年。

货尾量创新高 新盘卖平5.6%

随着积压的单位增加,新盘的溢价率亦反覆向下,最近一年多来更跌至负数(即新盘价钱平过二手,见表)。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指,即使发展商已减价推盘,但一手销售成绩依然不甚理想,连续6季出现「负溢价」,去年第四季新盘溢价率报负5.6%(即新盘售价比同区二手价低5.6%)。

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叶文祺表示,房屋局数据预计,未来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潜在供应为10.9万伙,按季增加2,000伙,潜在供应达到新历史高位,显示经济情势未见好转下,新盘货尾单位数目持续增加,潜在供应买家续持观望态度,也反映去年公布的「减辣」未必足够提振交投以维持市场稳定,当局有需要考虑「减辣」,甚至「撤辣」。

叶文祺:供需两方都缺乏信心

叶文祺指,现楼新盘货尾达到近年高位的2万伙,在建未售新盘数量也达到7季新高,显示未来几年香港私人住宅市场可能面对不少去库存压力。另外,去年私楼总落成量为1.39万伙,仅及差估署预测落成量的七成,虽属意料之内,也反映发展商在市场不稳的环境中调整了供应步伐。在供需两方都缺乏信心的氛围下,有机会形成负面循环的不利局面。

叶文祺认为,要避免市场环境恶化,政府应进一步调整甚至撤销「辣招」,但必须配合关键政策目标和本地用家需求,例如可以考虑先撤销来港人才的买家印花税,帮助专才尽早置业,增强他们对香港的归属感,以及降低换楼人士的从价印花税,纾缓他们「先买后卖」的经济压力,激活「换楼链」。

泓亮谘询及评估董事总经理张翘楚向香港文汇报表示,未出售现楼单位增至2万伙高位,在建中的楼花单位亦上升至8万伙,惟已售出伙数则维持约9,000伙,反映发展商起楼速度并没有减慢,但新盘销售却有所放缓,整体的潜在供应有机会突破11万。他又指,以最新潜在供应量计算,即平均每年约2万至3万多伙,而去年一手成交只有1万多伙,相信发展商有出货压力,定价不会太进取。

莱坊高级董事暨估价及谘询部主管方耀明称,现时新楼供应反映过去几年卖地市场状况,因为一般整个发展流程需时最少三至五年。长远而言,如果新楼供应及一手货尾量持续高企,尤其在现时高息环境及市场气氛淡静下,会影响到发展商买地时对於日后楼盘开售售价的考虑,从而影响买地地价,形成恶性循环。

「发冷」不应再喂「退烧药」

利嘉阁地产研究部主管陈海潮指,情况反映近两年新盘去货缓慢,市民入市意欲低迷,当中部分原因包括楼市「辣招」的掣肘。面对目前低迷的市况,在完全没有炒风之下,当局着实迫切需要考虑撤销不合时宜的楼市「辣招」,以令市场呈更健康的方向发展。目前楼市格局已跟十多年前不能同日而语,当局理应尽快审视最新状况,为楼市重新把脉,不应在楼市「发冷」时仍坚持施以「退烧药」。